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高新北区职教园区
招生办电话:
0432-69986200
综合办电话:0432-69986208

© 2000-2040  版权所有: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吉ICP备06001027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长春 

教学管理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2018-2020)

分类:
人才培养方案
2018/10/15
【摘要】: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学校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我校作为首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文件的要求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学校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我校作为首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文件的要求,按照“学校十三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的要求,为更好的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方案采取集中统筹与条块分割相结合的工作运行体制,遵循“总体部署、全面动员、分步实施”的推进策略,本着抓住关键点,以点串线,以线布网的诊改工作路线,逐步落实“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诊改工作的基本要求,打造目标链、标准链,从而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诊断与改进常态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逐步建成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反馈、学校各个部门、师生员工自主诊改、部门审核复核和考核性诊断工作机制基础上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学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具体目标是:

  (一)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逐步健全目标链、标准链、制度链,初步构建起质量监控的职能部门、学校中层处室、专业、课程、教职工、学生各层面的比较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建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保障、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各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确立目标、制定标准,进而形成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8字螺旋形的全过程运行、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积极开发状态数据平台

  加强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努力推进学校现有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稳步推进校本人才培养状态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开发基于职能部门、中层处室、专业、课程、教职工、学生诊改全流程数据源头及时采集功能,实现诊改信息的及时反馈、预警和有效挖掘、展示,为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保障、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大系统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进一步打造校园形态、治理形态、教学形态、办学形态和组织形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培育形成现代质量文化

  大力宣传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以自我定位、自主保证为途径,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要求,以落实诊断与改进为关键的内部质量保证观。实施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的动员和培训,让全校深刻领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背景、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全面确立人人有责、人人主动、人人创造的内部质量价值观。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程建设,引导全校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逐步建立常态化螺旋式提升的内部质量建设观。

  三、基本原则

  (一)刚性与柔性结合

  首先充分发挥诊改主体自我保证的主要作用,以问题为导向,自主提出改进任务,满足诊改主体的柔性需求。同时,在顶层设计中,学校根据整体发展的需要和诊改主体的基本职责下达诊改的刚性要求,保证重大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确保基本任务的按期完成,从而在诊改内容实现刚性与柔性的结合。

  (二)自律与他律结合

  在诊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各类主体必须自主制定相应的目标、标准和诊改计划,诊改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实施自我诊断,体现诊改工作的自律要求。同时,通过对诊改计划的上级审核、对自我诊断的复核、对诊改过程的信息反馈与预警和通过内部质量保证督导的现场指导,及时帮助诊改主体及时查找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实现诊改主体的他律需要,从而在诊改路径上实现诊改自律与它律的有机融合。

  (三)线上与线下结合

  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构建校本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实施数据及时源头采集,通过信息反馈、及时预警实现线上对诊改主体的提醒功能;并通过诊改信息公开,实现诊改的相互监督、相互借鉴;同时对不能实现数据采集的环节,通过内部质量保

  证督导委员会专家现场指导实现线下及时引导、现场指导和跟踪帮扶。从而在诊改信息上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反馈。

  (四)标准与特色结合

  以教育部诊改文件要求为基本依据,制定符合诊改理念的实施方案;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大胆创新,构建个性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为抓手,积极推进学校品牌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成果和服务建设,集聚优势、凝练方向,进一步彰显交通运输、加工制造的专业发展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学校发展总体目标服务。

  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一)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按照“4518521”总体架构建设,即坚持四个原则(需求导向、自主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覆盖五个横向层面(学校、教师、专业、课程、学生),依托一个平台(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形成8字质量改进螺旋(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构建五大纵向系统(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保障、支持服务、监督控制),在机制和文化两大引擎的拉动下,实现诊改工作的常态化运行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0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框架图

  (二)依托现有部门,建立诊改组织机构,形成完备学校质量控制管理系统。

  学校教学工作诊改是推进学校工作的一种抓手,所有工作都应该按照诊改的理念去统筹,学校不针对诊改设置新的部门。成立诊改工作相应的组织机构,以校长为组长、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其他校领导为成员的诊改工作领导组;诊改工作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兼任,负责教学、学生、就业、后勤管理等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学校各个相关处室中层干部为成员,同时下设诊改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暂时挂靠,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学校诊改工作组织机构:

  领导组:

  组 长:朱蓬勃(校长)

  副组长:王鲁芳(党委书记——负责综合办公室、党委、团委、工会)

  成 员:

  于 昊(副校长——负责教务处、教学处、科研处);

  杨兆发(副校长——负责招生办、就业处、校企合作处);

  刘建华(副校长——负责总务处、财务处);

  杨 波(副校长——学生处、安全处、信息中心);

  工作组:

  组长:王鲁芳(党委书记,同时负责监督、纪检及质量管理、文化建设、制度建设)

  副组长:于 昊 杨兆发 刘建华 杨 波

  成 员:学校所有中层干部

  下设办公室:

  主任:林雪梅(教务处主任兼任)

  学校现有的处室形成的五大纵向系统:

  决策指挥系统——校领导班子、校党委、校长办公会;

  质量生成系统——教务处、教学处、学生处、团委;

  资源保障系统——综合办公室(人事管理)、财务处、总务处(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科研处、校企合作处(就业处);

  支持服务系统——党委办公室(宣传)、信息中心、安全保卫处、工会;

  监督控制系统——质量管理办公室(暂时设在教务处)、纪检委、督导室;

  (三)基于“十三五”规划及诊改工作要求,构建相应的目标体系

  根据学校教学诊改工作需要,学校将在2020年前陆续编制完成《“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产教融合工作规划》等 10 个子规划,并逐渐完善,滚动修改,力争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 ,根据学校诊改工作的要求,计划2020年前,筹建内部质量控制工作处,行使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等相应的职能,剥离教务处的诊改工及督导工作的相应职能,诊改工作办公室由教务处转移到质量控制工作处。

  (四)以诊改需求为导向,完善标准体系

  学校的标准体系分为学校制定的基本标准和诊改主体制定的改进标准。根据两大类的标准要求完善职责标准,根据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保障、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 5 大系统相互关联、互相配合的需要,进一步里清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确定绩效标准。同时,根据学校诊改工作需要,进一步确定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和学生发展标准。

  为此要不断健全工作执行过程中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

  规范管理服务标准:要不断规范管理和服务流程,通过信息化智能校园实现管理、服务流程信息化,将诊改落到实处;

  提出保障标准:为落实诊改工作,配套修订设置、认定、工作量标准,对诊改的主体提出基本要求;

  制定技术标准:根据学校诊改信息采集的需要,分类确定信息采集项、采集标准和记录标准,为信息反馈、信息预警和数据挖掘提供源泉;

  调整考核标准:根据学校诊改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基于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实施考核,以事实数据为依据,明确各类诊改的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和考核权重;

  制定改进标准:学校将规划目标分解到年度,出台学校工作要点,各个诊改主体根据学校的工作要点制定年度诊改计划,并为每项诊改任务制定改进标准,改进标准既作为自我诊断的尺度,也作为复核的依据。

  (五)健全制度体系,落实诊改治理工作机制

  1.完善资源保障制度

  学校综合办公室、财务、总务、教务、招生就业、学生、科研、校企合作、信息技术等职能部门根据学校诊改工作的需求,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机制,主动保证职能部门、相关处室、专业、课程、教职工、学生质量建设对资源的需要,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益。

  2. 完善支持服务制度

  教务、学生、后勤、信息化、科研、培训、校企合作、安全保卫等职能部门根据诊改需求,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支持服务项目,细化支持服务流程,建立服务平台,升级服务技术标准,主动满足职能部门、相关处室、专业、课程、教职工、学生质量建设对支持服务的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

  3. 完善监督控制制度

  实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过程信息源头及时采集,建立诊改信息反馈、预警制度,完善质量督导制度,健全自我诊改报告制度、复核结论反馈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实现及时指导帮助、

  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总结改进、及时控制处理,提高质量建设的实效。

  (六)依照诊改全覆盖的要求,确立各类诊改主体

  根据诊改“五横”和“五纵”的总体要求,将诊改工作的主体细分为职能部门(诊改工作办公室)、教学科研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德育管理人员(学生处、团委、安保、公寓等岗位人员)、服务保障岗位人员(就业处、招生办、综合办、工会、财务、总务等)、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等十类。由职能部门分别牵头组织实施,质量管理处(教务处)统筹协调全校诊改,组织学校层面复核,并具体牵头各个处室的诊改工作;教学处牵头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教师以及产教融合岗位人员具体诊改工作;学生处牵头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学生的诊改;综合办公室牵头负责服务保障岗位人员的诊改工作;

  (七)基于“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 ,设计完善诊改流程

  根据“8 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质量改进螺旋每年设定了 7 个环节,即“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

  计划:诊改主体根据上一级目标和发布的有关标准,制定自身的计划,计划包括定位目标、设计任务,并为每个任务制定诊改标准,作为自我诊断和复核的依据。对诊改计划设定了审核环节,通过双向沟通,进而帮助诊改主体提出合理的计划。

  组织:按照诊改工作计划的要求,各个诊改工作的牵头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照相应的诊断要素,组织相应的诊改工作主体有序开展诊改工作,明确诊改的阶段性目标和相应的任务以及考核的标准以及要求等,为顺利实施诊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源头实时采集和监测;进一步加强校、中层处室两级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建设,在原教学督导基础上,拓展成立内部质量管理办公室,按照交叉、随机和全时段的总体安排实施线下督导。通过平台信息的共享、反馈、预警等线上功能构建 8 字型上螺旋的实时改进。

  诊断:诊改主体根据诊改标准,对设计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自我诊断,上一级可根据诊改的需要对诊改主体的自我诊断进行复核,考核性诊断由考核主体依据考核标准实施考核,考核计分由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直接依据自我诊断、复核和考核性

  诊断结果自动计分。自我诊断与复核形成制约机制,促使自我诊断实事求是,引导诊改主体自主保证质量。

  激励:诊改主体根据自我诊断情况自主对自身诊改进行激励,职能部门、中层处室和学校根据平台计分,实施单项和综合性激励。

  学习:诊改主体针对自我诊断、复核和考核性诊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自主进行学习。

  创新:诊改主体在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在自我诊断、复核和考核性诊断发现的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的措施。

  改进:诊改主体按照提出的解决措施,进行下一轮计划的设计,实现 8 字型下螺旋的定时改进。

  (八)建立考核性诊断机制,推动诊改持续进行

  为确保诊改持续推进,改变过去只重视目标完成而忽略过程改进,只重视常规工作而忽略学校战略,只强调被动考核而忽略主动参与的现状,实行诊改与考核的融合,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性诊断,实现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考核激励的多元化和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九)加快建立完成状态数据平台,构建诊改智能支撑环境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化优势,加快建立完成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和统一认证平台,逐步建成诊改智能环境。构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完善和健全学校信息化标准体系,按照一体化思路,打破传统的单个业务系统数据壁垒,以学生和教师在校历程为主线,打通相关业务系统数据通道,对现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源头及时采集,实现数据共享,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大数据中心。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整体设计智能校园,设计面向管理与服务对象全面的智能的信息化流程,服务学生入学、学习、生活、活动、就业等学生生涯全历程,支撑教职工入职、培训、教学、生活、职称、科研等教师发展全过程。构建决策指挥、人才培养、资源保障、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打造学校新的组织形态、教学形态和治理形态。打造统一认证平台。实现网络信息服务统一门户,对学校所有应用系统全面集中管理,实行统一的账号和口令,实现单点登录,共享人才培养大数据中心,全面建成网上服务办事大厅。

  通过建立健全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资产管理系统、统一认证平台,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数据交换 、 数据共享业务服务系统,进而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六、诊改试点总体安排

  为稳步推进诊改体系建设,学校将诊改试点工作分成三个阶段。

  2018年为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诊改“十三五”规划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研制诊改主体的操作方案,并通过自下而上的诊改工作试点,探索诊改流程、完善操作方案;

  2019年为建设阶段,完成诊改人才培养数据平台的建设,实现诊改全覆盖,十类诊改主体全部按完整质量改进螺旋操作一遍,初步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020 年为完善阶段,进一步优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夯实运行机制,完善信息平台的综合使用功能。

  七.保障措施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既是教育部推进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提高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学校将举全校之力,克难攻坚,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努力建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努力为我省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全面铺开做出先行先试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培训机制

  为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断与改进运行,在先期派出诊改工作的职能处室人员外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所有处室的分层培训工作,进一步明确诊改的目的、意义、流程、原则,由各个诊改的牵头处室开展有针对性的诊改培训,明确各类诊改为什么做、做

  什么、怎么做,让诊改工作入脑、入心,逐渐使全体师生养成诊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建立奖励机制

  为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争取较好地完成试点任务,学校把诊改工作纳入学校绩效增量部分单独考核发放,建立诊改试点工作绩效奖励机制,提高对诊改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三)实行问责机制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对于学校提高人力培养质量和内部治理水平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学校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作为职能部门、中层处室的基本工作职责,作为师生员工推进学习和工作的主要抓手。学校所有处室要根据诊改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积极推进管理标准和工作的完善,健全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牵头组织实施好诊改工作,加强诊改过程监督控制,确保诊改工作落到实处。各类主体要通过确立目标、确定任务、制定诊改标准、自我诊断、学习、创新、改进等环节,推进工作和学习,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落实保障机制

  根据诊改主体提出的质量建设需求,职能部门各中层处室要认真梳理涉及自身职能的资源和服务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积极调整服务内容与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诊改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保障质量生成。学校将完善质量督导队伍建设,保证诊改信息平台开发人员和经费,足额预算诊改工作经费,确保整改工作顺利高效推进。

  2018年4月